雪花算法

ID那些事

对于Id的要求

业务

  1. 全局唯一性: 不能出现重复的id,这是最基本的要求
  2. 信息安全: 如果只是单纯的自增行为,要是有人恶意爬取分析就很难受了,经典的友商对自家商单数量分析,爬虫制定好 Url 爽爽爬取
  3. 可读性

技术

  1. 递增趋势: 由于我们常常使用MySQL这样的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 存储,且常用的InnoDB引擎采用的B+树索引,所以主键选取上尽量采用有序的主键(不然每次insert都是一次大开销
  2. 单调递增: 保证下一个ID一定要大于上一个ID,方便进行排序、版本号等特殊需求

目前ID的使用方式

UUID

  • 简单、满足全局唯一性、信息安全

但是无序、且没有可读性,并且有另外的信息安全风险(我记得,有一个著名病毒作者就是被分析出MAC地址,然后被逮捕归案

Redis生成

  • 满足全局唯一性、单调递增、可读性
通过 prefix + yyyyMMdd + sequence 这个格式生成id,其中sequence通过redis的incr命令生成

不安全

DB自增

  • 唯一性、严格递增、可读

但很不安全啊!

雪花算法

终于到文章主角了?!

雪花算法是由Twitter公布的分布式主键生成算法,它能够保证不同进程主键的不重复性,以及相同进程主键的有序性。

基础的雪花算法 id结构组成: 1位符号位+ 41位时间位+10位机器位+12位序列号位

41位的时间戳可以容纳的毫秒数是2的41次幂,一年所使用的毫秒数是:365 * 24 * 60 * 60 * 1000。通过计算可知:

Math.pow(2, 41) / (365 * 24 * 60 * 60 * 1000L);
复制代码

image-20250610224939086

public class SnowFlake {

/**
* 起始的时间戳
*/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TART_STMP = 1480166465631L;

/**
* 每一部分占用的位数
*/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_BIT = 12; //序列号占用的位数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BIT = 5; //机器标识占用的位数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BIT = 5;//数据中心占用的位数

/**
*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
*/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DATACENTER_NUM = -1L ^ (-1L << DATACENTER_BIT);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MACHINE_NUM = -1L ^ (-1L << MACHINE_BIT);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SEQUENCE = -1L ^ (-1L << SEQUENCE_BIT);

/**
*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
*/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LEFT = SEQUENCE_BIT;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LEFT = SEQUENCE_BIT + MACHINE_BIT;
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MP_LEFT = DATACENTER_LEFT + DATACENTER_BIT;

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; //数据中心
private long machineId; //机器标识
private long sequence = 0L; //序列号
private long lastStmp = -1L;//上一次时间戳

public SnowFlake(long datacenterId, long machineId) {
if (datacenterId > MAX_DATACENTER_NUM || datacenterId < 0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datacenterId can'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");
}
if (machineId > MAX_MACHINE_NUM || machineId < 0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machineId can'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");
}
this.datacenterId = datacenterId;
this.machineId = machineId;
}

/**
* 产生下一个ID
*
* @return
*/
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() {
long currStmp = getNewstmp();
if (currStmp < lastStmp) {
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("Clock moved backwards. Refusing to generate id");
}

if (currStmp == lastStmp) {
//相同毫秒内,序列号自增
sequence = (sequence + 1) & MAX_SEQUENCE;
//同一毫秒的序列数已经达到最大
if (sequence == 0L) {
currStmp = getNextMill();
}
} else {
//不同毫秒内,序列号置为0
sequence = 0L;
}

lastStmp = currStmp;

return (currStmp - START_STMP) << TIMESTMP_LEFT //时间戳部分
| datacenterId << DATACENTER_LEFT //数据中心部分
| machineId << MACHINE_LEFT //机器标识部分
| sequence; //序列号部分
}

private long getNextMill() {
long mill = getNewstmp();
while (mill <= lastStmp) {
mill = getNewstmp();
}
return mill;
}

private long getNewstmp() {
return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SnowFlake snowFlake = new SnowFlake(2, 3);

for (int i = 0; i < (1 << 12); i++) {
System.out.println(snowFlake.nextId());
}

}
}

雪花算法的使用

很明显,简单场景下其实可以直接使用或者直接DB就好了

但是在企业使用下,就会有不少问题需要考虑

基础问题

  1. 机器号的唯一性
  2. 时钟回拨导致id重复

美团leaf

Leaf——美团点评分布式ID生成系统 - 美团技术团队

  1. DB + 双buffer(对于基础的DB自增的改进
  2. Leaf-snowflake( 通过zk去协调workid以及存储时间

workid回收

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容器化部署了,每次主机的ip都会发生变化,如果在容器化中使用zk来协调workerid那么就会存在workerid很快用完的问题。

可以考虑使用workid池(活跃id以及可用id区分出来)

时间回拨问题

简单说就是时间被调整回到了之前的时间,由于雪花算法重度依赖机器的当前时间,所以一旦发生时间回拨,将有可能导致生成的 ID 可能与此前已经生成的某个 ID 重复(前提是刚好在同一毫秒生成 ID 时序列号也刚好一致),这就是雪花算法最经常讨论的问题——时间回拨

现象引发

  1. 网络时间校准(还有某些冲浪玩家喜欢修改时区

  2. 人工设置(上述中枪

  3. 负闰秒

常见解决办法

直接抛异常

还是太简单粗暴了

延迟等待

将当前线程进行阻塞一定时间,再获取时间进行大小对比,如果还是小了,再考虑抛异常

设计时钟序列解决时间回拨问题

通过修改原有 位数方案,通过扩展位解决时间回拨

image-20250610230741182

将基础的64bit雪花算法进行修改

扩展出3位的时钟序列

当发生时钟回拨时,那么就将时钟序列自增1位

如果时钟序列满了,通过等待1ms然后置零

为了避免重启丢失,时钟序列也需要通过DB/文件进行存储

雪花算法,负闰秒问题

  • 闰秒是偶尔运用于协调世界时(UTC)的调整,经由增加或减少一秒,以消弥精确的时间(使用原子钟测量)和不精确的观测太阳时(称为UT1),之间的差异
  • 这种做法已被证明具有破坏性,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,尤其是在依赖精确时间戳或时间关键程序控制的服务中
  • 而雪花算法严重依赖时间戳,当出现负闰秒也就是时间减少一秒时(时间往前回拨1秒),雪花Id就可能出现重复,而原生的雪花算法出现时间回拨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抛异常
  • 2022年11月,在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,科学家和政府代表投票决定到2035年取消闰秒